查看原文
其他

考研人数两连降,大学生不想卷了吗?

青柳 冰川思享号
2024-12-12

现在考研人数下降,也说明大学生终于认清了现实:不要老想着月薪上万,还是要先吃饱饭。


撰文丨青柳
教育部公布了最新考研报名人数,388万。在2024年下降36万的基础上,2025年继续减少了50万。

如果翻开历年数据就能发现,考研人数连续上涨从2016年开始,当年人数177万。随后在2023年达到最高峰,474万。


而拐点随之到来,2024年、2025年开始两年降,而且下降幅度逐年扩大,从-7.6%到-11.4%。因此有人认为,考研拐点已来,未来会一路下滑。


图/“南方周末”公众号


考研热度下降,考生似乎逐渐回归理性,更高学历、更好前途的“学历神话”讲不下去了?



01


这两年考研人数下降,这就是纯粹考研的人少了,因为毕业生并没有减少。


据报道,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,同比增加43万人。2024年也一样,当年毕业生1179万人,也比上一年增加了21万人。


而与此同时,另一个数据更值得关注,即公务员的报考人数。2025年国考报名总人数已达到3258274人,比去年同期增长34万余人。


考公和考研,本质上没有必然联系,但可以在同一框架内被观察。这主要和公务员考试的一些特征有关。


以国考为例,应届生招录人数占比在2025年达到67.3%,这就排除了大量“社会人士”;同时本科生能报考的岗位数往往是最多的,占比超过硕士、博士,客观上这对本科毕业生最有利。


因此,从考公和考研的此消彼长里,大概就能看出,大学生是要尽快求稳,还是看重长期投资。


图/图虫创意


即便不是考公,研究生的性价比也在降低。据某机构发布的《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》显示,2024年,硕博学历应届毕业生offer获得率为44.4%,较去年下降12.3%,且低于本科生的45.4%,高学历低就业率的“学历倒挂”现象,已悄然出现。


更何况研究生还要付出更多——学费、时间、备考的煎熬。加之真到求职的时候,还可能面对“第一学历歧视”,本科一般的话,考了研也没有太大效果,吸引力就更低了。


有意思的是,据调研显示2024届硕博毕业生的期望月薪达到12083元,远超本科生的6898元。这不能单纯说是研究生“胃口大”,毕竟多付出那么多成本,自然是希望能回本的。


现在考研人数下降,也说明大学生终于认清了现实:不要老想着月薪上万,还是要先吃饱饭。



02


而研究生教育,恐怕也值得再审视。


据报道,如今不少地方都出现了本研倒挂的现象——即原本教育层级更高的研究生,在人数上超过了本科生。


前不久,兰州大学发文宣称,2024年在校研究生总量首次超过本科生总量。而这种现象已经相当普遍,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中国科技大学、四川大学、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均已出现“本研倒挂”现象。


另外,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,2023年北京的研究生毕业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。一个城市的研究生都已经比本科生更多了。


当然,这并不是说全国范围内研究生总量超过本科生。教育部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普通本科招生478.16万人,全国研究生(含博士)招生130.17万人。从绝对数字上看,本科生依然更多。


不过这个差距已经没有那么显著,更何况如今研究生扩招依然在快速增长。比如,今年7月底,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《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》,拟新增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,19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。


有媒体检索这些新增的硕博点,多数是“地方高校”“行业特色高校”,简而言之,很多是“非名校”。这对于这些高校来说当然是好消息,高校的建设层次提升了。


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研究生学历的“增值”效果——学生努力考研,在教育阶梯上爬上一级,却并没有获得更亮眼的学历。


图/图虫创意


除了数量,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也是一言难尽。


早在2012年,中国社会科学报就报道“研究生论文质量下滑明显 一代不如一代”,多位博士生导师向媒体表示,我国博硕士研究生论文质量不尽如人意,查看国家图书馆的“博士生文库”,按年代顺序排列,会发现各学科论文水平有下降趋势。


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扩招之后,这个状况改变了多少,只怕还能难说。而除了学术研究之外,研究生教育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,更无法忽视——研究生学了一身“屠龙术”,最后还是无法适应市场。



仔细想想,很多企业祭出的“第一学历歧视”,不失为一种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反馈——在企业看来,经历了数年的研究生教育,未见得有多大价值,还不如参考高考成绩。


一些学校似乎也意识到了教育质量的问题,试图有所改进。多所学校决定将硕博研究生学制从2年延长到3年,尤其很多还是专业硕士,是原本和就业联系更加紧密的培养模式。而延长的原因,据不少学校解释,就是为了“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”。


学制延长,是否能提升教育质量还有待观察,但在研究生学历含金量下滑的当下,也有可能起到另一个效果——进一步“吓跑”本就犹犹豫豫的本科生。



03


考研人数下降,学生更加务实理性,避免时间和金钱浪费,一些媒体将之视之为“积极现象”。


但现实恐怕没有这么简单,首先一点影响即是,很多人少了一次逆天改命的机会。


考研,原本被多少二本、三本考生寄予了逆袭的希望。相比于全方位考察的高考,考研更着重于专业课,也更有利于考察学生本身的特长。


因此,一些在高考中失利的考生,甚至在大学入学之初,即复制高中模式,开始进入备考状态。一些大学也鼓励这么做,为学生提供种种方便,由此被称为“考研工厂”。


现如今考研价值下降,学生不再考研,看似少了一段艰难的备考,但却把高考的分量进一步抬高。学生的人生,将会越来越回归“一考定终身”的传统模型。


何况相比于各省分数分别划线的高考,考研至少对于所有考生都统一划线,其公平性、合理性更有值得肯定之处。只不过,这个考试正在被一些学生舍弃。


图/视频截图


而另一个问题,则是“学历神话”的破产背后,潜藏一个更严肃的命题,即“增长神话”遭遇了挑战。


之所以要提高学历,是因为人们信奉一个增长的叙事——知识在累积,科技在进步,财富在创造,产业在提升,那么相应地,未来社会一定更需要“高学历”的人才。


现如今,也许很多学生已经不这么想了。他们更相信上岸,更相信有编,更相信保障,更相信有人管管。这并不是怪大学生,他们的想法,终究还是环境塑造的结果。


在新闻里也能看到,越来越多的硕士、博士最后去干了那些不那么需要技术含量的工作。摆摊、当保安、送外卖都有,也有舆论鼓励他们“脱下孔乙己的长衫”。



这当然没错,不同的时候确实应当调整心态。但背后的问题也在于,“增长神话”似乎没有如约打破天花板,一个能够承载大量就业、需要技术人才的场景,似乎并没有理所当然地到来。


这恐怕比考研人数下降更值得深思。毕竟如果就从最现实的就业考虑,职业教育甚至比大学更高。比如有数据显示,中职中专的就业率稳定在96%以上,高职高专的就业率稳定在91%以上。


但又有多少人认真地规劝所有学生,都从“理性”“冷静”的角度去选择职业教育呢?又有多少人真心把这种高就业率毫无保留地当作一个成绩呢?


毕竟,就业率只是个数字,背后还有一个“技术层次”的指标。考研不再热捧,终究也有一种潜在的含义:现在社会无法容纳那么多“知识”了。


而这,影响的不会只有学生,我们每一个人,都会在这个大环境里感知水温。


冰川思想库7年精选文集

《不服软的时代》

团队共同签名钤印本

尚余少量

售完为止



陈季冰、连清川、魏英杰、任大刚张明扬、关不羽等知名评论人倾情奉献胡舒立、景凯旋、鄢烈山、吴晓波徐达内、十年砍柴联袂推荐

点击广告,立即购买


*题图来源于CFP

*本版编辑:冰小乐

*投稿邮箱:bcsxk2016@163.com

*商务微信:lhellohm


【往期精选】




汇聚思想 分享锐见


中国传媒榜·十大新媒体
微博·最佳深度报道媒体今日头条·财经头条号百强凤凰网评论·年度致敬媒体网易号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凤凰一点号·年度深度报道榜新浪财经·深度思想财经新媒体虎嗅2020年十大年度作者·实力榜百家号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·年度新锐评论





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冰川思享号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